首页 育儿 正文

杨澜谈育儿:教育,千万别对孩子用力过猛!

2020.3.24 毛毛简笔画 育儿 阅读(45)

 

教育,别把劲儿都使在孩子身上

 

这是“智慧妈妈”、成功女性——杨澜的育儿观。

 

杨澜谈育儿:教育,千万别对孩子用力过猛! 育儿-第1张

 

对于杨澜,相信大家不会陌生。

 

她,不仅是一位优秀的主持人、资深媒体人,而且是一名慈善家,经常为国际公益事业到处奔走。

 

在人们的印象中,她是一位成熟稳重、事业有成的成功女性;

 

杨澜谈育儿:教育,千万别对孩子用力过猛! 育儿-第2张

 

事业之外,其实,她更是一双儿女的母亲。

 

她的智慧和练达,不仅体现在成功的事业上,更反映在对子女的教育上。

 

可能有人要问了,她经常国内国外到处飞,忙得要死,怎么会有时间好好教育孩子呢?

 

但她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教育孩子,不要把所有劲儿都往孩子身上使。在教育中,做好自己,往往更加重要。

 

她用自己的教育理念,将儿子培养成了自己母校——哥伦比亚大学的校友,将孩子送上了成功的轨道。

 

而她的女儿,虽然很少出现在公共场合,关于她的资料也很少,但从仅有的照片可以看出,女儿知性大方,很有教养,继承了母亲的优点。

 

杨澜谈育儿:教育,千万别对孩子用力过猛! 育儿-第3张

 

杨澜在家庭生活上,十分谦逊低调,从没有公开过自己儿女的照片。外界只能偶尔从微博和一些杨澜的社交活动中获得一些杨澜家庭的信息。

 

在家庭生活上低调的她,却有自己的一套教育方法,她曾在一次“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分享了自己的育儿心得:

 

教育孩子,人格培养、身心发育、智商情商逆商(抗挫力)一个都不能少。做父母并非易事,身教比言传更有说服力,别把劲儿都使在孩子身上,如果自己充实、快乐,有责任感,有情绪管理能力,孩子会模仿你的。

 

 

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这位“智慧妈妈”的育儿观↓↓↓

 

1

陪伴,是给孩子最好的爱

 

1996年,杨澜在美国生下大儿子;2000年,杨澜又在上海喜得小女儿,圆了她“美国儿子中国女儿”的梦。

 

由于工作原因,杨澜无法时时陪在孩子身边,不过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杨澜都陪伴在了他们身边。

 

杨澜谈育儿:教育,千万别对孩子用力过猛! 育儿-第4张

 

心理咨询师马夏霞曾表示:“家长工作再忙,还是要保证基本陪伴时间。”

 

孩子刚出生的几个月,杨澜都坚持母乳喂养;从孩子出生到步入童年,杨澜也一直是自己带孩子,虽然有点辛苦,可她觉得很值。

 

因为,她深知,缺少母爱的陪伴,孩子会变得委屈而脆弱。

 

杨澜至今仍然记得一个场景↓↓↓

 

那是儿子1岁多时,杨澜第一次长时间出差,要离开五天。出差回到家,杨澜发现儿子脸上的表情特别有层次,先是把脸转过去,憋了半天之后,委屈得哭出了声。

儿子委屈的表情,让杨澜十分心疼。她意识到,孩子幼小时期不能离开母亲;

 

三岁前,孩子最需要的是安全感,如果不小心造成了损失,以后会很难弥补。

于是,她扔掉了所有工作,“命令”自己在家做了一整年的“全职妈妈”。

 

对于这个决定,杨澜至今感到欣慰,那一年太值了!

 

杨澜谈育儿:教育,千万别对孩子用力过猛! 育儿-第5张

 

可是,矛盾不是每一次都能调和的。

 

2001年,女儿三个月,还在哺乳期,刚好遇上北京申奥,杨澜必须得在北京上海之间来回跑。

 

怎么办?没办法,只得给女儿断奶。

 

说起这件事,杨澜一脸无奈。不过女儿却很体谅她,还开玩笑说:“我也为申奥做过贡献哦!”

 

杨澜深知,妈妈不是万能的,所以她给自己定了一条规矩——面对孩子的每一件小事,都不马虎、不敷衍,并提醒自己保证做到!

 

在出差前,她会详细地告诉两个娃:去多久,什么时间回来,上午还是下午,吃过晚饭还是深夜…

 

杨澜很忙,世界各地来回穿梭,可即使这样,她仍然成为了孩子钢琴学校里出勤率最高的家长之一;

 

还能在儿子八岁之前陪他游历十五个国家。

 

为了和孩子们多待一会,每次出差,她都会安排儿子到机场接送。

 

回到家中,即使再累再忙,她都会抽出时间和孩子交流,专心致志和他们说话,认真倾听他们说的每一件事,全身心地投入到他们的世界。

 

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杨澜会与他们玩拼图、讲故事,会和他们打闹,也会和他们一起看电影。

 

这样的陪伴,给了孩子非常多的快乐。

 


给孩子最好的爱,就是陪伴。

 

因此,为人父母,应该多抽空陪陪孩子,和家人度过闲暇时光,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同时,还应杜绝形式上的“陪伴”。有些家长以为在孩子身边就是陪伴了,但其实,如果你不和孩子亲密互动,那只是“陪着”。

 

所以,父母还应该在生活中和孩子打成一片,真正的陪伴孩子,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2

不紧张,不苛求,尊重孩子的天性

 

一位心理专家说过:“无论你多么小心,你的孩子都会留下一些心灵创伤。”

 

杨澜一直告诉自己,做妈妈不要太紧张,也不要对孩子有太多苛求,很多情况下,父母和孩子是一种最自然的关系,重要的是如何把自己变得更好。

 

杨澜谈育儿:教育,千万别对孩子用力过猛! 育儿-第6张

 

孩子长大了,该上学了,那上什么样的学校好呢?

 

在这些事情上,杨澜和很多父母不一样。

 

按杨澜的条件,她本可以让孩子上贵族学校,但是,不管到哪里,都坚持让孩子上普通的公立学校。

 

杨澜觉得,上公立学校可以让孩子接触到最真实的生活,这样对孩子才是真实可靠和有益的。

 

让她欣慰的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儿子的学习成绩还不错,能在班上保持前三名。

 

这让杨澜对儿子十分的赞赏。

 

当初给儿子起名字时,杨澜夫妇曾开玩笑地说,就叫“吴(无)所谓”好了,不知是否有这个玩笑的缘故,儿子对自己的成绩排名、个人的利害得失,真的有些“无所谓”。

 

当然,并不是真的无所谓。有时,杨澜会鼓励儿子竞选班长,用压岁钱为患白血病的同学捐款,积极为同学服务,这都是杨澜十分看重的事情。

 

杨澜认为,儿子要做一个好班长、好干部,他得努力让自己各方面都优秀,自然也包括学习成绩…

 

有一次,儿子在学校和班里一个不守规则的同学发生了争执,导致了两人打架。

 

儿子悄悄地把那位同学拉进厕所“私了”:两人先是打了一架,打累了,儿子道歉说自己当初劝告方式不对,但本意是为维护班级的荣誉,因此请同学谅解,最后两人握手言和…

 

杨澜得知后,对儿子大加赞赏了一番,表扬儿子能够独立处理矛盾而不是向老师告状。

 

杨澜说:和孩子讨论他们关心的事情,其实是妈妈最应该集中精神认真对待的,因为这往往是教给孩子做人道理的最佳时机。

 

 

杨澜曾说:“我从不要求孩子有突出成就”。相反,她希望孩子做一个快乐的人,也能给别人带去快乐。

 

对此,她从不苛求孩子孩子一定要去学奥数,反而让孩子重点学习中文。

 

按照她的说法,无论孩子们今后去哪儿,做什么,都要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血液里。

 

杨澜也非常懂得尊重孩子的兴趣,敬畏孩子的天性↓↓↓

 

杨澜希望孩子能多一点艺术熏陶,于是,从小就安排他们学习钢琴。

 

不过,令她没想到的是,同在一个家里,儿子和女儿的情况却大相径庭:儿子学了不到一年就开始不耐烦,打了退堂鼓;尽管有哥哥的“坏榜样”,可女儿打一开始就迷上了钢琴,天天都会要求多弹多练,完全不用别人监督…

 

杨澜意识到,哪怕是同样的父母、同样的家庭,每个孩子也不尽相同,孩子的天性真的有神秘之处,必须要对此敬畏。

 

后来,杨澜发现儿子喜欢画画、卡通漫画,课间的时候,小朋友们会排着队请他画画。杨澜跟儿子说:“能不能送妈妈几张?”受到鼓励的儿子更加用心地画画了。

 

尊重孩子的兴趣与天性,既是对孩子的一种尊重,更是对孩子创造性思维的鼓励。

 

所以,我们不该将成年人的想法强加到孩子身上,许多时候,不要去在意孩子的选择是否和自己一致,太刻意的父母可能会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适得其反。

 

3

让孩子看到父母如何做人

 

和很多父母一样,杨澜也非常注重自身对孩子的言传身教。

 

她曾说:身教比言传更有说服力!这才是最有效的教育。”

 

作为一名职业女性,杨澜曾困惑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曾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每次我收拾行李准备出差时,就觉得做了一件特别对不起孩子的事。”杨澜说。

杨澜谈育儿:教育,千万别对孩子用力过猛! 育儿-第7张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她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

 

她觉得:“对一个孩子而言,更重要的是看到母亲和父亲如此享受自己的工作,享受自己的人生,他们如此地充实,见到这么大的世界,带回来这么有趣的故事,而且他们能够在孩子遇到困惑的时候给予一些指导。”

 

在杨澜的育儿经中,这也成了最重要的一点:让孩子看到自己的父母是如何做人的,不仅仅是道德层面,也包括父母怎样度过他们的人生。

 

 

有一次,儿子学校开联欢会,老师事先和杨澜沟通,请她在会上做一个主题演讲。

 

见惯了大场面的她,没想到居然会为这三分钟演讲而无比紧张。

 

她生怕无法让老师满意,又怕家长们觉得自己矫情,更害怕给儿子丢脸。

 

儿子看出了妈妈的担心,也看到了妈妈的认真,在她最终讲完下来后,儿子给予了高度的赞扬。杨澜由此得出结论:“其实孩子也会非常在乎父母做事的态度。”

 

“做父母并非易事,身教比言传更有说服力,别把劲儿都使在孩子身上,如果自己充实、快乐,有责任感,有情绪管理能力,孩子会模仿你的。”杨澜如是说。

 

古语说:“身行一例 胜似千言”。

 

以身作则,以身表率,好过千言万语的耳提面命,孩子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更容易接受。

4

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成长

 

杨澜曾说:“可以不成功,不能不成长。”

 

对此,她解释道:“你一定要有成长的意愿。成长和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不同:你创造它,你活出它。”

 

所以,杨澜从不要求孩子要成为学霸、神童,相反,她认为孩子在学会做人上更重要。

 

为此,杨澜身体力行,努力培养孩子四方面的素养和品性:爱好运动、慈悲为怀、善于表达和富有幽默感。

 

1.爱好运动

 

英语专业出身的杨澜,并不注重对孩子的英语辅导,反而鼓励孩子多进行体育锻炼,并经常参与其中。

 

她和孩子一起去体育场,一起滑冰。

 

有一次和女儿滑冰时,杨澜不小心摔坏了尾椎骨,养好了伤还是继续奔向运动场。

 

杨澜发现,孩子更喜欢和他们一起运动的妈妈。为此,杨澜和孩子们约定,一星期至少出两次大汗。

 

2.慈悲为怀

 

儿子小时候,杨澜在给他讲完上帝和所罗门的故事后问:“如果上帝只能给你一件礼物,你要什么?”

 

故事中的所罗门要的是智慧,可儿子回答说,他希望世界上所有的小朋友都健康…杨澜万分惊喜地夸儿子:“你比所罗门还厉害!”

 

杨澜的工作多元,其中一个就是慈善事业。

 

每次出去工作,只要是和慈善事业有关,杨澜回家都会和孩子们分享,告诉他们慈善的意义。

 

后来,儿子在学校当了班长,杨澜和他达成了共识:做班长就是要牺牲自己为大家服务。

 

这让儿子学会了懂得关心他人,奉献自己的良好品质。

 

3.善于表达

 

杨澜认为,表达能力的培养太重要了,几乎是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关键。

 

因此,她特别鼓励孩子们,要主动表达自己的意见,说出自己的想法。

 

当带他们去朋友家时,杨澜会让孩子们大大方方地介绍自己。即便在孩子生气时,她也会千方百计地鼓励他们说出来。

 

4.富有幽默感

 

在家时,只要孩子们说了什么好玩幽默的话,杨澜总会不失时机地报以开心的大笑,同时给予回应和赞赏。

 

她后来发现,和孩子一起看卡通书和卡通片是个好办法,能培养和强化幽默感,大家笑作一团时,语言自然而然会变得机敏和幽默。

 

在杨澜看来,作为一名母亲,最大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和思维方式。语文、数学这些知识老师可以教会,但孩子如何面对挫折、如何面对嫉妒、如何融入一个陌生的环境,这都需要母亲去教他。

 

身心的健康是起码的,也是最关键的。让孩子可以没有障碍地和别人交流,对任何事情都以开朗活泼的态度处理,这种性格的培养对他一生都很重要。

 

可以不成功,但不可以不成长。在杨澜眼里,学会做人,是孩子成长的根本,也是其教育的根本所在。

 

如果孩子得不到快乐,不知道如何做人,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5

“男孩穷养女孩富养”?根本在于财富观

 

近年来,“男孩穷养女孩富养”的说法盛行。

 

不少爸妈认为,只有穷养男孩,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将来他才可担当大任;只有富养女孩,在物质上开阔其视野,在精神上丰富其思想,将来她才能见识广,有主见。

 

杨澜对此却不以为然。

 

杨澜谈育儿:教育,千万别对孩子用力过猛! 育儿-第8张

 

她认为,对男孩太严苛会让他习惯顺从权威,也可能让他变得惟利是图;

 

同样,过分娇宠女儿也可能让她傲慢、无知,甚至不知感恩,“谁愿意娶这样的女孩进门?”

 

杨澜认为,不管父母是穷还是富,孩子将来都要自己经营人生。

 

父母要教会孩子从小就把钱、情感、价值、精神,放在合理的位置上。

 

接受了这样的理念,孩子们正确的财富观自然就会慢慢培养起来。

 

 

对此,杨澜特别注重对孩子独立意识的培养↓↓↓

 

一次暑假,儿子去博物馆实习。因为是高中生,博物馆并不给工钱。中午在外面吃饭,班上有一些同学吃比萨,还有一些同学吃了更贵的寿司,但儿子觉得自己还没有挣钱,就买了一个5元的三明治吃了。

 

回来后,杨澜对儿子的行为大加表扬。她跟儿子说,你要算算,假设你刚刚大学毕业,每个月可以挣多少钱?如果一顿午饭就花40元,意味着你根本养不活自己!

 

“穷养、富养,归根到底是一个财富的价值观的问题。”

 

不论男孩还是女孩,最关键的是要培养他正确的价值观、财富观。

 

过分纠结于穷养、富养问题,“往往是父母自己过于看重金钱的结果”。

杨澜谈育儿:教育,千万别对孩子用力过猛! 育儿-第9张

 

杨澜曾说:“自己心目中的“智慧妈妈”形象,首先要懂得科学地养育孩子,其次是让孩子有一个平衡的心态,要懂得与人沟通,还要自信、独立,给孩子一个充满爱的环境很重要,一个有爱、有关怀的家庭对于孩子的成长极为重要。”

 

她用成功的育儿观告诉世人:教育孩子,千万不要把劲都用在孩子身上,要更多地关注自身,用陪伴、以身作则、正确的财富观,给予孩子更多的爱;

 

不过分苛求孩子,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会独立、学会做人。